两岸青年走进浙闽:探寻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07-20 09:37:54 来源: 原创

  中新网杭州7月19日电(张煜欢)近日,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与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暨心心相融@浙里杏林——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在杭州落幕。

  本次活动以“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分为线上研学和福建段、浙江段线下学习三个阶段,吸引了两岸百余名师生参与。活动通过文化体验、临床实践、科技参访等多种形式,为两岸青年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共同探寻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发展。

两岸青年在结营仪式表演节目。浙江中医药大学供图

  在浙江期间,营员们参访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申花院区,体验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并观摩智能舌诊系统等现代科技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营员们还走进中国茶叶博物馆、龙坞茶村,亲手体验龙井茶炒制技艺,感受“茶为国饮”的文化底蕴;参观杭州亚运会博物馆,了解体育精神与城市发展的交融。在科技企业,营员们参观企业展厅,切身感受数字化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两岸青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参观体验中医技艺。浙江中医药大学供图

  在福建期间,两岸青年共同探访福州三坊七巷等地,登临武夷山朱熹园、天游峰,感悟朱子理学与茶文化的千年传承,还参观了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闽派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在活动结营仪式上,两岸营员通过视频回顾了研学点滴,并表演了中医药文化主题短剧与传统乐器合奏等节目。不少营员说,这次活动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医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魅力,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感受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

  据悉,海峡两岸青年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累计邀请300余名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学习,成为两岸青年沟通交流的一大平台和纽带。(完)

jizhe:zhenduilianganhuifulvyou,dalufangmianriqianbiaoshi,minjindangrengjinzhitaiwanlvyoutuandaodalu,tailuweihuizecheng“dengdaidalukaifangduitailvyou”。muqianlianganlvyousihuxianrujiaozhezhuangtai。qingwenfayanrenduiciyouhepinglun?zuijinshifouyouxiangguandejihua?记(ji)者(zhe):(:)针(zhen)对(dui)两(liang)岸(an)恢(hui)复(fu)旅(lv)游(you),(,)大(da)陆(lu)方(fang)面(mian)日(ri)前(qian)表(biao)示(shi),(,)民(min)进(jin)党(dang)仍(reng)禁(jin)止(zhi)台(tai)湾(wan)旅(lv)游(you)团(tuan)到(dao)大(da)陆(lu),(,)台(tai)陆(lu)委(wei)会(hui)则(ze)称(cheng)“(“)等(deng)待(dai)大(da)陆(lu)开(kai)放(fang)对(dui)台(tai)旅(lv)游(you)”(”)。(。)目(mu)前(qian)两(liang)岸(an)旅(lv)游(you)似(si)乎(hu)陷(xian)入(ru)胶(jiao)着(zhe)状(zhuang)态(tai)。(。)请(qing)问(wen)发(fa)言(yan)人(ren)对(dui)此(ci)有(you)何(he)评(ping)论(lun)?(?)最(zui)近(jin)是(shi)否(fou)有(you)相(xiang)关(guan)的(de)计(ji)划(hua)?(?)

猫和老鼠动画师 挑战画《原神》绮良良和宵宫「配装加点攻略」

  平均来讲,30多岁也是一个黄金创业高点。第一,他有一定的积累,比如,人脉、钱、事业的积累。第二,30岁正好又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可能刚结婚还没孩子,负担没有那么大,可以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没有太多牵挂。几乎所有国家,30岁都是最佳的创业年龄。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产品推荐

97岁抗日英雄郭正荣逝世,曾没用一枪一弹让两千余敌军投降
¥
368.00
4.6分
成为知乎「2024 年度新知答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358.00
4.9分
在蒙特利尔,寻找火灾中消逝的女儿
¥
3588.00
4.6分
宋祖儿显眼肚
¥
5280.00起
4.5分
幼儿园3岁女童死亡 警方介入
¥
3399.00
4.7分
【Animenz】铃芽之旅 钢琴组曲
¥
578.00起
4.8分

最新评论

新程序